■2008年時,天津港集裝箱碼頭的部分岸橋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電動裝卸機械修理工人的工作就是讓這些“老寶貝”故障率更低
■如今,全球首創(chuàng)傳統(tǒng)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已實現全面運營。貨輪靠岸后,自動化岸橋、軌道橋將快速運轉,一輛輛無人駕駛電動集卡平穩(wěn)穿梭于碼頭與堆場之間
在“你好,天津”網絡短視頻大賽中,天津港集團積極組織參與,通過眾多參賽作品展現了天津港奮斗者的風采。2022年“天津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技術部副經理馬成彬就是其中一員。
現在的生產場景
是當年難以想象的
走進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滿載貨物的巨輪正在緩緩靠岸,自動化岸橋、軌道橋隨即快速運轉,與此同時,一輛輛無人駕駛電動集卡平穩(wěn)穿梭于碼頭與堆場之間。“如今的碼頭早已不是當年的樣子,現在的生產場景是當年我們難以想象的。我剛上班時,碼頭的部分岸橋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讓這些‘老寶貝’故障率更低,實現穩(wěn)定運行;如果它壞了,則要想辦法快速修理。”馬成彬回憶道。2008年夏天,畢業(yè)于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專業(yè)的他來到天津港,在天津港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從事電動裝卸機械修理工作。就這樣,這位年輕人與天津港集裝箱碼頭共同成長。
在一線碼頭,馬成彬每天與100余臺大型集裝箱裝卸機械為伴,向有經驗的師傅虛心求教、潛心鉆研,歷經風吹日曬、嚴寒酷暑,一干就是14年,從電動裝卸機械修理工、設備管理員再到技術部副經理,3163.8米的碼頭岸線,早已成為他最熟悉的場景。
傳統(tǒng)集裝箱碼頭
實現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
馬成彬總說自己是幸運的,因為工作在天津港,讓他成長的每一步都能踩在時代脈搏上。“天津港老勞模錢日昌提出的‘友愛勤樸、務實進取’,作為一代代港集技術人的工作準則,時刻激勵著我們要刻苦鉆研、敢為人先。2020年初,我更是有幸加入公司的自動化碼頭升級改造團隊,開始全新的課題研究。”那段時間也成為馬成彬最痛苦又最難忘的日子。他幾乎每天都和公司的技術團隊“泡”在碼頭,一起攻關推動解決自動化碼頭改造的一個個世界性技術難題。
“當時在生產任務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公司拿出35段泊位、4臺岸橋、10臺軌道橋和80000平方米堆場交給我們進行自動化測試,我和同事們心理壓力很大。”壓力就是動力,馬成彬不斷惡補設備自動化相關知識,與同事連續(xù)晝夜顛倒跟國內外技術人員交流溝通。
自動化碼頭是個復雜的多系統(tǒng)工程。光是智能解鎖站這一個研發(fā)項目,面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100多種集裝箱箱鎖的實際情況,馬成彬與同事就累計測試了12000余次。“實際上,國內外早已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研究和探索。由于集裝箱箱鎖不是一個標準件,全球各地區(qū)使用的都不一樣,要想實現它的自動開關,真的太難了。”馬成彬說,雖然研發(fā)工作困難重重,但團隊都憋著一股勁兒,大家不斷創(chuàng)新突破,一次次推倒重來,根本停不下來。最終,技術團隊成功創(chuàng)新應用了激光掃描系統(tǒng)、六軸自動機器人等技術,目前能夠實現30類以上箱鎖的自動化拆裝,從自動定位、箱體掃描、鎖型判斷到自動加解鎖全流程,他們將作業(yè)時間縮短到了24秒,打通了無人自動化碼頭的“關鍵堵點”。
與此同時,在“推倒—重建—再推倒—再重建”中摸爬滾打,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輪廓在馬成彬團隊的圖紙上一點一點成形。2020年10月17日,集裝箱傳統(tǒng)碼頭無人自動化改造首次全流程實船作業(yè);2021年1月17日,全球首創(chuàng)傳統(tǒng)集裝箱碼頭全流程自動化升級改造項目實現全面運營……
奮斗者正青春。從傳統(tǒng)集裝箱碼頭到世界智慧港口標桿,和天津港一起成長的是包括馬成彬在內的一代代“津港人”。“面對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面對不斷變化的生產需求,惟有奮斗是永恒不變的主題。未來,我們將以更加昂揚的斗志為天津港加快建設世界一流綠色智慧樞紐港口做出更大貢獻。”馬成彬壯志滿滿地說。(記者張廣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