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她叫劉樹營,居住在天津市西青區(qū)大寺鎮(zhèn)大寺村。1996年,劉樹營走進了這個家庭,二十多年來,她默默地為這個家任勞任怨地奉獻著。來到這個家庭的前幾年,她也像大多農(nóng)村婦女一樣,生兒育女,相夫教子,侍弄農(nóng)活,日子雖清苦,一家倒也其樂融融。然而,人有旦夕禍福,和自己丈夫差不多大的小叔子患上了抑郁癥,弟媳婦扛不住家庭的壓力,選擇了離婚,留下一個十來歲的兒子無人照顧。公公婆婆承受不住巨大的打擊,身體日益消瘦,從那時開始,劉樹營的生活就這樣定格了。
.沒有任何顧慮與猶豫,劉樹營便把小叔子的兒子接到了自己家里,如同對待自己親兒子一般,事無巨細。早上把孩子們送去上學之后,她和丈夫就去菜市場賣菜,這期間還要照顧年老的公婆,生病的小叔子,她既要給公婆清洗衣物,還要給小叔子送去一日三餐。
.日子就這樣在平淡而艱辛中度過,都說幸福是相似的,不幸卻各有不同。2018年,劉樹營70歲的婆婆總是感覺身體不舒服,后經(jīng)診斷患上了癌癥,這無疑是讓這個本就不幸的家庭雪上加霜。壓在她身上的擔子更重了,她每日守在婆婆身旁,每天變換花樣給婆婆做吃的,由于婆婆身體非常虛弱,她就一口一口的嘗,一勺一勺的喂。兼顧菜攤、照顧孩子們同時她仿佛忘記了勞累,抽空兒就回家,為婆婆端屎端尿,擦身翻背、洗臉洗腳、洗衣服、剪指甲,陪婆婆聊家常,盡可能讓婆婆忘記病痛。婆婆偶爾會偷偷地流淚,總覺得自己虧欠了兒媳婦。
.為了給婆婆治病,劉樹營四處借錢,親戚、朋友,能借的都借了,東平西湊。婆婆看著著急,一度想干脆直接放棄治療算了,不給孩子們添負擔,但劉樹營堅持給婆婆治療,她總是勸婆婆:“媽,錢的事兒您別擔心,我們會想辦法,您的身體最重要?!睙o奈婆婆已經(jīng)是癌癥晚期,幾個月后便撒手人寰,留下一家老小和因住院治病欠下的外債。
.婆婆去世后,她為了方便照顧老人,也擔心老人孤單難過,便把公公接到了自己的住處,一家六口擠在一所房里。做老人愛吃的飯菜,伺候老人洗腳,關注老人身體狀態(tài),害怕公公寂寞,每天劉樹營還會給老人講一些外面的新鮮事和報紙上的新聞。老人上歲數(shù)了,不好意思去外面理發(fā),劉樹營便買了工具,自己學著給公公理發(fā),每次都讓老人覺得清爽滿意。在她的日常精心照料下,老人身體還可以,加之精神舒暢,使得他走起路來完全不像七十多歲的老人,逢人便夸自己的兒媳婦好,比親閨女還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