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于水墨丹青的江山如碧,金絲錦繡下的繁華,如綴浴火新焠后的千錘百煉。工匠精神的底蘊體現(xiàn)在將精益求精融入工作生活中,一心一意,日復一日。恰逢五一勞動節(jié)之際,阜陽......
安青網(wǎng)訊 醉心于水墨丹青的江山如碧,金絲錦繡下的繁華,如綴浴火新焠后的千錘百煉。工匠精神的底蘊體現(xiàn)在將精益求精融入工作生活中,一心一意,日復一日。恰逢五一勞動節(jié)之際,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學生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下,來到口孜鎮(zhèn)上的打鐵鋪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傳承工匠精神。
口孜中心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來到了呂氏打鐵鋪??吹借F架上排列整齊的各種工具,孩子們充滿好奇與興奮,小心翼翼地拿起,仔細觀察,并請教呂師傅這些工具的用法。
接著,同學們來到老呂的打鐵現(xiàn)場,觀看打鐵過程。風箱拉起,火苗直躥,鐵料燒紅,呂師傅用火鉗快速將燒紅的鐵料夾至大鐵墩上,夫妻二人一邊喊著號子,一邊不停地捶打,合作的那真叫一個默契。
“真是太厲害了,我只在電視上看過,好想動手試試看呀!”三年級學生許夢強興奮地喊道。在嘗試捶打了之后,許夢強氣喘吁吁地說:“看著容易,沒想到那么難,太重啦,真是佩服這些鐵匠的毅力?!?/p>
班主任張坤老師告訴孩子們:“人生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原始鍛造工藝。呂師傅和妻子文化水平不高,但對鐵的性能卻了如指掌。鐵厚,就重錘;鐵薄,則輕敲。制作的農(nóng)用工具沒有圖紙與設計,心中自有尺寸。他們把一塊普通的鐵,經(jīng)過燒熔、鍛打、冷錘、淬火、砂磨等流程,變成一把把有型的鋤頭、爪鉤、鐵鏟等,付出多少的心血與汗水,再苦再累,他們沒有退卻,堅守是毅力地最高境界,勞動是最光榮的,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據(jù)悉,打鐵匠呂新峰15歲時就跟隨父親和大伯學習打鐵,25歲時與妻子王芬婷結婚,婚后在該鎮(zhèn)老街上開了一家打鐵鋪。
26年來,老街上的打鐵鋪由原來的十幾家到如今只剩兩家,賺的錢越來越少,但兩人依然堅守著。呂新峰說:祖輩留下來的手藝,不能說丟就丟。
目前,呂師傅和妻子被阜陽市知識產(chǎn)權協(xié)會授予“阜陽最美100個優(yōu)秀手藝守護人”稱號,此舉旨在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的魅力,守住手藝,守護文化。
隨后,學生們又來到隔壁的焦氏打鐵,據(jù)了解,焦氏打鐵已傳承了四代,正是這一代代匠人的堅守,才讓工匠精神得以傳承。焦師傅的愛人向學生們介紹道,打制一件鐵具,至少要經(jīng)過五六道工序:選料、加溫、看火候、捶打、淬火、磨口等,只要一道工序出了差錯,就得返工。夫妻倆每天早上六點就會開始一天的忙碌。
通過此次勞動實踐,學生們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可貴,“趁熱打鐵”“打鐵還需自身硬”“千錘百煉方成才”打鐵的過程正詮釋著這些道理。隨著社會的進步,李白筆下的那種鐵匠邊勞動邊歌唱的盛況只能存在記憶中,但至精至誠的工匠精神卻永久長植在每個青少年的心中。 | 2022-04-29 15:02:24 |
安青網(wǎng)訊醉心于水墨丹青的江山如碧,金絲錦繡下的繁華,如綴浴火新焠后的千錘百煉。工匠精神的底蘊體現(xiàn)在將精益求精融入工作生活中,一心一意,日復一日。恰逢五一勞動節(jié)之際,阜陽市潁東區(qū)口孜鎮(zhèn)中心小學的學生在嚴格做好疫情防控下,來到口孜鎮(zhèn)上的打鐵鋪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傳承工匠精神。
口孜中心小學三年級的學生們在老師的帶領下首先來到了呂氏打鐵鋪??吹借F架上排列整齊的各種工具,孩子們充滿好奇與興奮,小心翼翼地拿起,仔細觀察,并請教呂師傅這些工具的用法。
接著,同學們來到老呂的打鐵現(xiàn)場,觀看打鐵過程。風箱拉起,火苗直躥,鐵料燒紅,呂師傅用火鉗快速將燒紅的鐵料夾至大鐵墩上,夫妻二人一邊喊著號子,一邊不停地捶打,合作的那真叫一個默契。
“真是太厲害了,我只在電視上看過,好想動手試試看呀!”三年級學生許夢強興奮地喊道。在嘗試捶打了之后,許夢強氣喘吁吁地說:“看著容易,沒想到那么難,太重啦,真是佩服這些鐵匠的毅力?!?/p>
班主任張坤老師告訴孩子們:“人生三大苦,打鐵、撐船、磨豆腐”。打鐵是一種傳承千年的原始鍛造工藝。呂師傅和妻子文化水平不高,但對鐵的性能卻了如指掌。鐵厚,就重錘;鐵薄,則輕敲。制作的農(nóng)用工具沒有圖紙與設計,心中自有尺寸。他們把一塊普通的鐵,經(jīng)過燒熔、鍛打、冷錘、淬火、砂磨等流程,變成一把把有型的鋤頭、爪鉤、鐵鏟等,付出多少的心血與汗水,再苦再累,他們沒有退卻,堅守是毅力地最高境界,勞動是最光榮的,靠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的生活才是最幸福的。
據(jù)悉,打鐵匠呂新峰15歲時就跟隨父親和大伯學習打鐵,25歲時與妻子王芬婷結婚,婚后在該鎮(zhèn)老街上開了一家打鐵鋪。
26年來,老街上的打鐵鋪由原來的十幾家到如今只剩兩家,賺的錢越來越少,但兩人依然堅守著。呂新峰說:祖輩留下來的手藝,不能說丟就丟。
目前,呂師傅和妻子被阜陽市知識產(chǎn)權協(xié)會授予“阜陽最美100個優(yōu)秀手藝守護人”稱號,此舉旨在讓更多人感受到地方傳統(tǒng)手工藝的魅力,守住手藝,守護文化。
隨后,學生們又來到隔壁的焦氏打鐵,據(jù)了解,焦氏打鐵已傳承了四代,正是這一代代匠人的堅守,才讓工匠精神得以傳承。焦師傅的愛人向學生們介紹道,打制一件鐵具,至少要經(jīng)過五六道工序:選料、加溫、看火候、捶打、淬火、磨口等,只要一道工序出了差錯,就得返工。夫妻倆每天早上六點就會開始一天的忙碌。
通過此次勞動實踐,學生們體會到了工匠精神的可貴,“趁熱打鐵”“打鐵還需自身硬”“千錘百煉方成才”打鐵的過程正詮釋著這些道理。隨著社會的進步,李白筆下的那種鐵匠邊勞動邊歌唱的盛況只能存在記憶中,但至精至誠的工匠精神卻永久長植在每個青少年的心中。
(周天慧李懷萍 本網(wǎng)記者徐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