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們村又出了35名大學生,其中達一本線的有16人,3人考取全國‘985’院校,5人考取‘211’院校,是歷年考上大學人數(shù)最多的一年?!?月1日上午,談起今......
“今年我們村又出了35名大學生,其中達一本線的有16人,3人考取全國‘985’院校,5人考取‘211’院校,是歷年考上大學人數(shù)最多的一年?!?月1日上午,談起今年本村學生的高考情況,望江縣太慈鎮(zhèn)郭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應華喜笑顏開。
郭河村位于太慈鎮(zhèn)北端,武昌湖畔,全村轄41個村民小組,1229戶,常住人口5000余人,雖然偏僻,卻是個遠近聞名的“博士村”。自恢復高考以來,這里共走出35名博士,127名碩士,1000多名大學生。
一個偏遠小山村咋能飛出這么多“金鳳凰”?這要從郭河村的歷史說起。
8月30日,太慈鎮(zhèn)關工委捐資助學,助力困難學生圓夢。 通訊員 陳學武 攝
“養(yǎng)女別嫁郭河咀......”這是上世紀在當?shù)亓鱾鞯闹V語,也反映了郭河村的貧窮狀況。王應華介紹,郭河村三面臨水,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自恢復高考以來,村里的長輩就十分重視教育,為的是讓孩子走出這里,貢獻社會,改變家庭面貌。
漸漸地,村里逐步興起了“不比金,不比銀,就比家里能出人”“不比樓房比學生、不比財產(chǎn)比希望、不比排場比教養(yǎng)”的風氣。王應華說,村民們都以子女全面發(fā)展、學習好、素質(zhì)高為榮,學生之間也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郭河村不少家長為了供養(yǎng)孩子上學,起早貪黑干活掙錢。孩子們也深知家里的不易,雖然沒有什么零花錢,穿的也多是舊衣服舊鞋子,都很少有怨言,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王應華說,他家族30多口人,目前已培養(yǎng)出5名研究生,8名大學生。
46年來,村里各家各戶重視學習的勁頭從未消減。為了幫助孩子減輕生活負擔,有的家長甚至一邊在村里務工一邊在學校旁照顧孩子生活。
村民張紅霞回憶,“2011年,孩子在縣城上高中,那時候我在村里務工,每天下午三點后,無論刮風下雨,都會騎著摩托車,行駛20多公里的砂石路趕到學校附近租的房子,幫助孩子做家務,待第二天上午做完早餐,再騎摩托車趕回村里務工。”張紅霞說,一次下雨天,她騎的摩托車在路上突然爆胎,無奈之下她硬是推著車走了十幾公里趕到縣城。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張紅霞的孩子已是同濟大學研究生,從事工程力學方面的研究。張紅霞認為盡管當年很苦很累,但那些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今年30多歲的張楓林說起當初總是感慨萬千:初中畢業(yè)后,他的父親因病去世,面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他一度想放棄學業(yè)輟學打工,在親朋好友及村委會的勸說與資助下,最終還是完成學業(yè)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如今,張楓林已經(jīng)成為某上市公司的一名高管。今年,他無償捐助2萬元為家鄉(xiāng)修路,建設基礎設施?!笆羌亦l(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成就了我,即使我人飛得再遠,心始終都還在家鄉(xiāng)?!睆垪髁终f。
50多歲的徐丙節(jié)是郭河村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年輕時他本可以在城市謀得一份好差事,為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為了讓更多的農(nóng)村娃走出去,他堅守在鄉(xiāng)村教育崗位上,這一堅守就是30年?!拔乙恢苯逃⒆觽?,努力學習是為了走出這個小山村,而不是擺脫這個小山村?!比缃裥毂?jié)桃李滿天下,對此他很是自豪。
“郭河村能有今天的成績,老師們功不可沒,特別是那些長期堅守村小學,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是我們?nèi)迦说呢敻??!蓖鯌A說,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郭河村準備舉辦座談會,一方面商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感恩為鄉(xiāng)村教育做出貢獻的老師們。
郭河村歷來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濃厚氛圍也漸漸感染了周邊地區(qū)。在太慈鎮(zhèn)紅廟村,今年學生高考成績同樣喜人。全村高考達二本線以上的有50余人,達一本線20人,其中4人考取全國“985”院校,3人考取“211”院校,創(chuàng)造了紅廟村高考歷史最好成績。
為了不讓孩子因家庭困難失學,暑假期間,紅廟村黨總支書記徐政斌忙得不可開交。他四處奔波,主動對接一些企業(yè)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籌集助學資金,并派村干到各個組,摸排高考學子家庭經(jīng)濟狀況,制定“施助”方案,為困難學子減輕經(jīng)濟負擔,圓他們大學夢。
“今年考取大學后,一家人為了我的大學學雜費而愁眉苦臉、一籌莫展,想不到村委會將我列為幫扶對象,為我雪中送炭......”已經(jīng)拿到錄取大學通知書的朱文軍在領到愛心人士捐助的2000元助學金后很是感激,他表示一定會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以優(yōu)異的成績、過硬的本領回報社會。
徐政斌說,近年來村里人才頻出,離不開尊師重教風氣的盛行?!跋M@樣的良好學風代代相傳下去,促使孩子們奮發(fā)圖強,為國家多多輸送人才?!?/p>
全媒體記者 唐飛 通訊員 田榮 張品旭
| 2022-09-08 16:34:02 |
“今年我們村又出了35名大學生,其中達一本線的有16人,3人考取全國‘985’院校,5人考取‘211’院校,是歷年考上大學人數(shù)最多的一年?!?月1日上午,談起今年本村學生的高考情況,望江縣太慈鎮(zhèn)郭河村黨總支書記王應華喜笑顏開。
郭河村位于太慈鎮(zhèn)北端,武昌湖畔,全村轄41個村民小組,1229戶,常住人口5000余人,雖然偏僻,卻是個遠近聞名的“博士村”。自恢復高考以來,這里共走出35名博士,127名碩士,1000多名大學生。
【資料圖】
一個偏遠小山村咋能飛出這么多“金鳳凰”?這要從郭河村的歷史說起。
8月30日,太慈鎮(zhèn)關工委捐資助學,助力困難學生圓夢。 通訊員 陳學武 攝
“養(yǎng)女別嫁郭河咀......”這是上世紀在當?shù)亓鱾鞯闹V語,也反映了郭河村的貧窮狀況。王應華介紹,郭河村三面臨水,交通閉塞,土地貧瘠,自恢復高考以來,村里的長輩就十分重視教育,為的是讓孩子走出這里,貢獻社會,改變家庭面貌。
漸漸地,村里逐步興起了“不比金,不比銀,就比家里能出人”“不比樓房比學生、不比財產(chǎn)比希望、不比排場比教養(yǎng)”的風氣。王應華說,村民們都以子女全面發(fā)展、學習好、素質(zhì)高為榮,學生之間也形成了比學趕超的氛圍。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郭河村不少家長為了供養(yǎng)孩子上學,起早貪黑干活掙錢。孩子們也深知家里的不易,雖然沒有什么零花錢,穿的也多是舊衣服舊鞋子,都很少有怨言,一門心思用在學習上。王應華說,他家族30多口人,目前已培養(yǎng)出5名研究生,8名大學生。
46年來,村里各家各戶重視學習的勁頭從未消減。為了幫助孩子減輕生活負擔,有的家長甚至一邊在村里務工一邊在學校旁照顧孩子生活。
村民張紅霞回憶,“2011年,孩子在縣城上高中,那時候我在村里務工,每天下午三點后,無論刮風下雨,都會騎著摩托車,行駛20多公里的砂石路趕到學校附近租的房子,幫助孩子做家務,待第二天上午做完早餐,再騎摩托車趕回村里務工?!睆埣t霞說,一次下雨天,她騎的摩托車在路上突然爆胎,無奈之下她硬是推著車走了十幾公里趕到縣城。
功夫不負有心人。如今張紅霞的孩子已是同濟大學研究生,從事工程力學方面的研究。張紅霞認為盡管當年很苦很累,但那些年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
今年30多歲的張楓林說起當初總是感慨萬千:初中畢業(yè)后,他的父親因病去世,面對家庭經(jīng)濟困難,他一度想放棄學業(yè)輟學打工,在親朋好友及村委會的勸說與資助下,最終還是完成學業(yè)考上了理想的大學。如今,張楓林已經(jīng)成為某上市公司的一名高管。今年,他無償捐助2萬元為家鄉(xiāng)修路,建設基礎設施?!笆羌亦l(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成就了我,即使我人飛得再遠,心始終都還在家鄉(xiāng)?!睆垪髁终f。
50多歲的徐丙節(jié)是郭河村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年輕時他本可以在城市謀得一份好差事,為了家鄉(xiāng)的教育事業(yè),為了讓更多的農(nóng)村娃走出去,他堅守在鄉(xiāng)村教育崗位上,這一堅守就是30年?!拔乙恢苯逃⒆觽儯W習是為了走出這個小山村,而不是擺脫這個小山村?!比缃裥毂?jié)桃李滿天下,對此他很是自豪。
“郭河村能有今天的成績,老師們功不可沒,特別是那些長期堅守村小學,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是我們?nèi)迦说呢敻??!蓖鯌A說,教師節(jié)來臨之際,郭河村準備舉辦座談會,一方面商討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感恩為鄉(xiāng)村教育做出貢獻的老師們。
郭河村歷來尊師重教、崇智尚學的濃厚氛圍也漸漸感染了周邊地區(qū)。在太慈鎮(zhèn)紅廟村,今年學生高考成績同樣喜人。全村高考達二本線以上的有50余人,達一本線20人,其中4人考取全國“985”院校,3人考取“211”院校,創(chuàng)造了紅廟村高考歷史最好成績。
為了不讓孩子因家庭困難失學,暑假期間,紅廟村黨總支書記徐政斌忙得不可開交。他四處奔波,主動對接一些企業(yè)單位和社會愛心人士,籌集助學資金,并派村干到各個組,摸排高考學子家庭經(jīng)濟狀況,制定“施助”方案,為困難學子減輕經(jīng)濟負擔,圓他們大學夢。
“今年考取大學后,一家人為了我的大學學雜費而愁眉苦臉、一籌莫展,想不到村委會將我列為幫扶對象,為我雪中送炭......”已經(jīng)拿到錄取大學通知書的朱文軍在領到愛心人士捐助的2000元助學金后很是感激,他表示一定會努力學習,奮發(fā)向上,以優(yōu)異的成績、過硬的本領回報社會。
徐政斌說,近年來村里人才頻出,離不開尊師重教風氣的盛行?!跋M@樣的良好學風代代相傳下去,促使孩子們奮發(fā)圖強,為國家多多輸送人才?!?/p>
全媒體記者 唐飛 通訊員 田榮 張品旭